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深水湖泊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百花湖为例



编号 zgly000157334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深水湖泊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百花湖为例

作者 司霞莉  岳甫均  王忠军  曾杰  贾国栋  钟君  李思亮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University of Glasgow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大学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8年03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X142  X524 

关键词 沉积物  孔隙水  水溶态氮  吸附态氮  氮同位素 

文摘内容 深水湖泊经历氧化及还原环境的交替变化,影响着湖泊水体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底层沉积物中一般具有特有的还原环境,其间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复杂。本文以云贵高原典型深水湖泊百花湖为例,在湖泊水体夏季分层期采集底层沉积物柱体,将沉积物柱体分层处理后,对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孔隙水、水溶态和吸附态不同形态氮含量,以及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氮(PON)含量和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柱体孔隙水中的总氮(TN)主要由NH4+-N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TN含量为6.9~42.8 mg·L-1,NH4+-N含量为6.6~25.6 mg·L-1。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检测限,说明沉积物中硝酸盐经历了充分的反硝化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化还原过程。吸附态NH4+-N含量明显高于水溶态。沉积物中的颗粒有机氮含量为0.22%~0.60%。同时,颗粒有机氮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符合指数衰减模式,表明颗粒态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可能经历成岩作用和微生物矿化过程;δ15N-PON值在31 cm以上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为3.4‰~10.0‰,平均值为6.4‰,其中以10 cm以上同位素值降低趋势明显,其可能原因与微生物降解活动以及湖泊水体的交换有关。31 cm以下δ15N-PON值的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反,则可能是早期成岩作用影响的结果。孔隙水中δ15N-TN同位素值最高,吸附态和水溶态差异较小,且该同位素组成较PON富集15N,可推测孔隙水剖面NH4+-N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硝酸盐的异化还原有关。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