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编号 zgly000052503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王俊  刘文兆  李凤民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农业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07,44(1)

页码 179-183

年份 2007 

分类号 S152.7 

关键词 苜蓿  草田轮作  土壤水分恢复  土壤肥力消耗  半干旱区 

文摘内容 苜蓿-作物轮作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常见的耕作方式。由于苜蓿的强蒸散特征,苜蓿生长多年后常导致土壤水分匮缺,形成土壤干层,对后茬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地轮作习惯,苜蓿种植后通常种植一种浅根系的作物草谷子(Setaria itallca Beauv)来恢复土壤水分并获取饲料,但是这种耕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的效果如何还不得知,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过程需要加以明晰。由于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由农田轮作为苜蓿草地一般不会存在土壤肥力障碍,并会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由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土壤肥力一般是下降的,但对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土壤肥力的消耗动态,以及不同作物对土壤肥力消耗有何影响目前还很少了解。本文研究了苜蓿一作物轮作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氮素和有机质的变化,旨在阐明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和肥力消耗过程,探讨合理的轮作模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