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



编号 zgly000157731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

作者 曾敏  吕茂奎  陈坦  邓翠  张康靖  聂阳意  任寅榜  谢锦升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2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可溶性有机碳(DOC)  淋溶  吸附 

文摘内容 选取南方典型红壤侵蚀退化地恢复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室内模拟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鲜叶与凋落叶的浸提液在侵蚀退化地原状土柱的淋溶过程,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马尾松林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DOC)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红壤侵蚀退化地对不同来源DOC的吸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来自马尾松鲜叶的DOC平均截留量最大为2.39mg/kg,来自芒萁鲜叶的DOC平均截留量最小为1.67mg/kg,说明马尾松鲜叶的DOC更易被表层土壤吸附,芒萁鲜叶的DOC更易进入深层土壤,不同来源DOC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2)随着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土壤渗滤液的DOC浓度增加,土壤截留DOC能力下降。土壤DOC截留量与粉粒和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DOC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砂粒呈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DOC截留量变化的51.4%,是影响土壤DOC截留能力的关键因素。(3)光谱特征表明芳香类化合物、腐殖类物质易被土壤吸附,吸附能力更强的物质可以解吸土壤中亲水性腐殖类物质。淋溶后DOC光谱特征的变化由不同来源DOC的化学组成和土壤有机碳的性质共同决定。红壤侵蚀退化地对不同植物来源的DOC吸附作用特征主要受DOC和土壤SOC性质的共同调控,对进一步认识退化红壤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