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甘薯块根的发育形态



编号 zgly000100953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甘薯块根的发育形态

作者 李曙軒  寿誠学 

作者单位 浙江农学院 

母体文献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年卷期 1956年02期

年份 1956 

关键词 甘薯块根  发育形态  原生木质部  薄壁组织  吸收根  后生木质部  一条根  木质化程度  柱细胞  初生根 

文摘内容 块根发育形态的特点,主要的是在于没有明确的开始时期,和终止期。二次加厚的范围很大。因此形状大小差异很大,具有很大的潜在生长量。而且受外界环境,地上部生长及开花结实的影响很大。甘薯块根的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关系,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叶蔓的生长,是初期快,而后期慢。在杭州的气候环境下,不论是胜利100号,南瑞苕及红皮白心六十日,都是在7—8月生长最快。从7月初到8月底,是叶蔓生长的旺期。8月以后反而减轻。块根的生长则自扦插到7月底以前,很少增加。在产量较高的品种,从8月上旬开始迅速膨大;而在产量较低的品种,则要到9月上旬才开始迅速膨大。块根的膨大,要在叶蔓生长停止以后才迅速进行;而叶蔓的重量,到块根开始迅速增加以后,反而减轻了。叶蔓中的营养物质,就转运到块根里去。如果叶蔓不断的生长或徒长,块根是不会迅速膨大的。干物含量的百分率,不论任何品种,都是初期较少,后期较多。而块根中的干物质含量,又远高于叶蔓中的含量。块根形成是由根的组织,经过二次增厚发育而成的。但不是所有的根均能形成块根。只有那些在位置上,俱有适宜的土壤环境,及气候环境者,才能膨大成为块根。块根的形成,除了其原形成层的活动以外,主要的是由于次生形成层的活动。这些次生形成层,首先是在每一个原生木质部导管组的周围;其次,是在后生木质部的导管的周围,及次生木质部的内侧;又其次,在薄壁组织中在位置上与任何维管束无关的地方。形成层不规则的分布和排列的结果,致使块根的表面有不平整和不规则的隆起。由于不同位置的次生形成层的分生所形成的薄壁组织的性质不同,对于病菌的抵抗力及冻害的感受能力亦不同。吸收根的形成层的活动迟钝,中柱大部分的细胞木质化;而块根的形成层的活动程度大,中柱细胞的木质化程度小。在块根膨大过程中,主要的是靠次生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增加细胞的数目,而不是专靠细胞的膨大。如南瑞苕,在7月中旬以后,薄壁细胞的直径基本上就不大增加。由于次生形成层的出现,首先是在原生木质部的周围,所以原生木质部的数目多的,形成层活动的范围就较大,形成块根亦较容易。南瑞苕的原生木质部数目(平均5.0—5.4),一般的就比胜利100号(平均5.4—5.8)要少些。在同一条根中是基部多,中部次之而末端较少。但原生木质部的数目,不是决定块根增厚的唯一因素。形成层的活动,中柱细胞木质化的程序,薄壁组织的排列以及原生木质部的数目,都受各种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影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