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53323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李岩  项文化  张仕吉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母体文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 2016年08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154.3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土地利用方式  山地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磷 

文摘内容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含量特征。【方法】在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湖南长沙大山冲选取6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弃荒地)的样地,分别采集其0~15cm和15~3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MBP、全磷(TP)、有效磷(AP)、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并测定样地的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分析MBP与土壤养分(C、N、P)、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6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含量均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含量差异显著,毛竹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2)同一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P、AP含量差异显著,弃荒地、毛竹林较高,杉木人工林最低。(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占TP含量百分比差异显著,毛竹林最高,其次是次生林、弃荒地,杉木人工林最低。(4)整个研究区土壤MBP与SOC、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P、AP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杉木人工林、次生林土壤MBP与SOC、TP、AP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P、SOC、TN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MBP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人为活动(如施肥、耕作措施)是导致土壤MBP含量差异的直接因子之一。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