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DArTseq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QTL定位



编号 zgly000163461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DArTseq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QTL定位

作者 曹东  王宏霞  张波  刘宝龙  刘登才  陈文杰  张怀刚 

作者单位 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母体文献 分子植物育种 

年卷期 2018年06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512.1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农艺性状  DArTseqmarker  QTL 

文摘内容 人工合成小麦拥有丰富的有利遗传变异,可用于普通小麦的遗改良。本研究选用两个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构建了由284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基于1 671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多态性DAr Tseq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结合该群体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颈节长,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单株重)的表现型,利用QTL作图软件ICIMapping 4.1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4个为株高QTL,分布于2A、3B、5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4%~10.8%;4个为穗长QTL,分布于2D、3B、5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8.8%;3个为穗颈节长QTL,分布于1A和5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12.2%;2个为穗粒数QTL,分布于3D和5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8.9%~29.8%;1个为单株有效穗数QTL,分布于2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10.2%;5个为千粒重QTL,分布于1B、5A、5B、5D和7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9%~10.9%;1个为位于7B染色体上的单株重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1%。同时,在5B和7B染色体上存在控制多个性状的同一QTL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到1个千粒重相关的候选基因。以上结果可为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QTL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