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68354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天然居群小蓬竹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林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研究
年卷期
2019年05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795
关键词
极危植物
天然居群
遗传多样性
RAPD
基因
文摘内容
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居群小蓬竹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其濒危原因,为小蓬竹的保护和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实施极危物种最佳保护策略。运用RAPD标记技术和POPGENE 32对16个小蓬竹天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8个RAPD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05条清晰、重复性高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8条,分子量300~2 000 bp;物种水平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93. 3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 494 2,Nei’s基因多样性H=0. 300 5,Shannon多样性指数I=0. 458 6;落湾(ZY1)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L=60. 95%,H=0. 232 9,I=0. 345 1),桃坡(PT1)居群的最低(PPL=44. 76%,H=0. 170 0,I=0. 252 3); 16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 323 1,基因流Nm=1. 047 8,基于Shannon’s多样性指数的分化系数[(HSP-HPOP)/HSP]为0. 342 9。小蓬竹居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个天然居群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分化水平并不高,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