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编号 zgly000117217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 叶秀麟  杨子德  徐是雄  佟穗海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加拿大卡加利大学生物系  香港大学植物系 

母体文献 植物学报 

年卷期 1996年09期

年份 1996 

分类号 Q944.4 

关键词 鹤顶兰  微管  胚囊发育  共焦显微镜 

文摘内容 光镜的观察确定了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Aiton) Bl.)胚囊发育属单孢子蓼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共焦镜观察了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分布的变化。当孢原细胞初形成时,细胞内的微管呈网状分布。之后,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延长,进入减数分裂Ⅰ。微管由分裂前的网状分布变为辐射状排列。二分体的两个细胞内的微管分布一样,呈辐射状。四分体的近珠孔端的3 个大孢子解体,细胞内的微管消失。靠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内有许多微管呈网状分布。当功能大孢子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内的微管由网状变为辐射状,从核膜伸展至周质。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在核分裂之前微管一般是呈网状分布并紧包围着核。在分裂期间二核和四核胚囊都呈极性现象,微管系统也呈极性分布。微管在八核胚囊内的分布变化情形特别复杂。首先,八核分别作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两个核移向胚囊中央,珠孔端和合点端的3 个核分别互相靠拢,形成3 个区,即中央区、反足区和卵器区。胚囊未形成区时,8 个核都被网状分布的微管包围着。当胚囊明显分成区时,反足区内的微管仍作网状分布。中央区的微管分布则趋疏松,形成篮形结构,包围着液泡和两个极核。在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