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外源性金属硫蛋白对中国荷斯坦奶牛血淋巴细胞凋亡/坏死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2505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外源性金属硫蛋白对中国荷斯坦奶牛血淋巴细胞凋亡/坏死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作者 吴力专  罗佳捷  张彬  李丽立  罗锐  占今舜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动物生态营养与健康养殖联合实验室农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草业学报 

年卷期 2013年04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S823.91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中国荷斯坦奶牛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线粒体膜电位 

文摘内容 选取20头处于热应激环境的泌乳奶牛,随机分成A、B、C和D组4组,分别按剂量0.0(对照),4.0,8.0和16.0mg/头静脉注射金属硫蛋白(MT),以探讨外源性MT对奶牛淋巴细胞凋亡、坏死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MT后,在51~60d时,校正标准产奶量B、C和D组均显著性高于A组(P<0.05);35d时C组(8mg/头)的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性低于B、D组(P<0.05),但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16mg/头)35d时凋亡率达到最大,随后(50~60d)显著性下降(P<0.05);细胞的坏死率A组50d时较1d时显著下降(P<0.05),C组(8mg/头)35,50d时显著下降(P<0.05),但60d时开始呈上升趋势(P>0.05),而D组(16mg/头)坏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50,60d时均显著低于注射MT之前的血淋巴细胞坏死率;35d时,A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值(ΔΨm)最高,但上升速度最快的是B组(4mg/头),在35d时显著高于20d时的ΔΨm(P<0.05);50d时A组和B组的ΔΨm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其中A组下降的速度更快,35~50dC组(8mg/头)保持基本恒定,60d略有上升,D组(16mg/头)1~35d时逐步上升,50~60d时保持恒定。在60d时,ΔΨm与注射MT浓度呈正相关。说明外源性MT不仅能提高热应激状态动物的体质,还可让泌乳母牛从热应激状态平稳的过渡到热应激损伤修复状态,若注射8~16mg/头,能抑制南方泌乳母牛夏季热应激引起的滞后效应。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