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甘肃秦王川灌区种植豆禾混播牧草的农田生态保育效应



编号 zgly000170603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甘肃秦王川灌区种植豆禾混播牧草的农田生态保育效应

作者 李昂  李昌明  尹卓忻  李馨雨  吴应珍  葛承暄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总站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2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7.433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土壤风蚀  农田生态保育  春播作物  豆禾牧草混播 

文摘内容 以裸地(CK)、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苜蓿/无芒雀麦(Medicago sativa/Bromus inermis)豆禾混播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植被特征指标、土壤风蚀量及理化性质等指标,探究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规律及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土壤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表土损失呈秋末冬初流失较多,冬季较少,春季又明显增强的U形曲线模式,从9月至翌年6月,出现2个风蚀高峰期(9—11月和3—5月);耕地裸露造成表土年均流失1.7 kg/m~2,即每年被风吹蚀1.3 mm厚表土,土壤有机质损失236.2 kg/hm~2,而种植小麦和牧草后在地表植被(根茬)覆盖作用下表土流失减少20.1%和52.3%,有机质损失减少12.2%和50.7%;由于风蚀季牧草植被(根茬)的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均较小麦大,使得牧草地的地表粗糙度和湿度及表土(0—5 cm)含水率较小麦地高,从而造成土壤和有机质流失较小麦地少;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地表植被特征指标与地表粗糙度和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地表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植被盖度每提高1%,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4.1 g/m~2和59.3 mg/m~2,地表生物量每提高1 g/m~2,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2.3 g/m~2和34.0 mg/m~2;春季春播小麦地的表土流失量与裸地相同,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显著减少表土流失和有机质损失。综合以上,甘肃灌区农田春季播种农作物易引起土壤退化,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实现农田生态保育,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和区域环境质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