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381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温度变化和钾添加对扁秆藨草生长及繁殖的影响
作者
Ying Liu
Christoph Bachofen
Yanjing Lou
Zhi Ding
Ming Jiang
Xianguo Lü
Nina Buchmann
作者单位
The Three Gorges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lant Ecology Research Lab—PERL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机构>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
2021,14(2)
页码
337-347
年份
2021
分类号
S68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面源污染
功能性状
克隆繁殖
湿地植物
沼泽
文摘内容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和农业面源污染已被认为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为了预测和缓解这些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沼泽植物如何响应这些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莎草科球茎植物扁秆藨草(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为研究对象,考察气温变化(恒温:15、20、25°C及交替温度:20/10和30/15°C)和钾添加(0、1、3、9和18 mmol/L)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的恒温(20、25°C)比高的交替温度(30/15°C)更有利于扁秆藨草球茎的形成,而地上生物量和株高一般在较高温度下(30/15、25°C)达到最大值。扁秆藨草的繁殖和生长性状均与施钾量呈驼峰型关系,最适施钾量在1–3 mmol/L K。高恒温效应和最适钾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繁殖性状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较高的温度(30/15和25°C)和0–9 mmol/L的钾浓度只促进了生长性状的生长。综上所述,扁秆藨草的种群优势度可能受益于全球变暖和额外的钾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