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4783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85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长海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长海医院胸心外科
母体文献
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
2006,25(4)
页码
374-378
年份
2006
分类号
R542.22
R331.31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肌活性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
动物
文摘内容
目的 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 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I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PET)检查, 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 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 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 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 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 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 Kappa=0.8100); 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 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 Kappa=0.7000); 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 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 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 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 Kappa=0.8879), 但无统计学意义; 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 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 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 85.71%、100%; 57.10%、100%; 64.29%、100%; 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 并可对左窒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 且价格相对PET便宜; 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 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