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编号 zgly000044202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 丁维新  蔡祖聪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卷期 2006,23(4)

页码 561-568

年份 2006 

分类号 X511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植物种类  季节性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规律  自然湿地 

文摘内容 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甲烷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自然湿地甲烷排放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即随着植物生长甲烷排放量不断增加, 在8月达到最大值, 而后下降。这一变化特点主要受温度和沼泽静水层深度所控制。春季低温不仅直接降低了甲烷的产生强度, 而且也降低了其他好氧微生物的活性, 使得沼泽水中存留较多的氧气, 这些氧气直接加速了沼泽水中甲烷氧化, 同时又提高了沼泽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后者反过来进一步减缓甲烷的产生。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生长的沼泽甲烷排放通量呈如下特点: 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小叶章。莎草科植物生长的沼泽中, 72%~86%的甲烷通过植物排放进人大气, 而小叶章生长的沼泽只有28%~31%.毛果苔草促进了沼泽水中甲烷的氧化而不是产生, 相反小叶章通过释放根系分泌物刺激甲烷产生的能力大于分泌氧气促进甲烷氧化的能力。毛果苔草沼泽水中更高的甲烷浓度是由于深的静水层淹没更多的植物立枯, 从而为产甲烷菌提供充足的底物所致。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