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50427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岩溶石漠化地区几种生态恢复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
学科分类
220.1050;树木生理学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广西植物
年卷期
2007,27(1)
页码
53-61,126
年份
2007
分类号
Q945.79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生态恢复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水分利用效率
文摘内容
选择石漠化地区树种任豆树、金银花和苦丁茶的植株为对象, 测定其光响应曲线和光合、蒸腾、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研究其光合、蒸腾、气孔导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在岩石裸露率高、地表水缺乏、白天温度极高的石漠化地区, 对任豆和苦丁茶进行光响应模拟表明, 两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5.88μmol·m^-2·s^-1、4.58μmol·m^-2·s^-1。从气体交换特征日变化看出, 这三种植物均有光合午休现象, 任豆午休程度最弱而苦丁茶最强, 光合与气孔导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胞间CO2浓度Ci与气孔限制Ls关系分析, 任豆和金银花的光合作用上午以气孔限制为主, 下午有非气孔因素影响, 而苦丁茶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任豆树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金银花次之, 而苦丁茶最小。通过综合分析, 认为地表缺水并不是石漠化地区简单唯一的限制因子, 高温胁迫也造成该区植物同化CO2减少的原因。根系的下扎能力也应是石漠化地区植物长期存活的关键。因此通过人工诱导构建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时一定要考虑植物本身的根系遗传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