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状与酶学指标分析



编号 zgly000040630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状与酶学指标分析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孙启祥  张建锋  Franz Makeschin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Soil Institute of Dresde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06,20(4)

页码 98-101,159

年份 2006 

分类号 S153.1  S154.2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状 

文摘内容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 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人海口淤积, 每年形成一定面积的陆地。新生陆地一般营养丰富, 适宜耕作。常常被开垦为耕地。由于干旱, 天然降雨少, 土壤蒸发量大, 导致深层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 可溶性盐分离子随之上升到土壤表层, 水分蒸发后, 盐分离子在土壤表层积累, 从而发生土壤盐渍化。进行农业耕作20年后, 土壤返盐严重, 不再适宜继续耕种。除此之外, 还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本研究选择了5种利用方式, 分别测定了土壤溶液电导率、N、P、K、有机质含量等营养状况以及几种土壤酶活性, 结果表明: 耕地(E)的土壤含盐量最低, 营养水平最高, 土壤酶活性也最高。草地(G)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 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比较高。灌木林地(S)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 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却比较低, 属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与盐碱荒地(U)相比, 它的含盐量降低不少, 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有所改善, 说明通过栽植耐盐树木, 提高植被覆盖率来改良盐碱荒地是可行的。林地(F和MF)的土壤含盐量比较低, 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比较高。另外, 刺槐与紫穗槐混交林的效果很好, 一方面它们都有一定的耐盐性, 另一方面都是固氮植物, 能够自我积累营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