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01380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浙江省黃麻新病害——根腐病Papulospora sp.的初步研究
作者
來元直
作者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學院
母体文献
植物病理学报
年卷期
1960年01期
年份
1960
关键词
黄麻根腐病
根腐
Papulospora sp
新病害
病菌侵害
发病程度
油粕
生活力
主要分布地区
人工接种
文摘内容
1.黄麻根腐病为黄麻新的问题,目前了解的主要分布地区为浙江省沿钱塘江两岸的肖山、杭州市郊、原杭县等麻区。1954—1957年各地黄麻圆果种的平均发病率在14.7—24.6%以上。2.本病为害黄麻根及莖基等部分,使形成褐腐。病部不收缩,或微现收缩。后期病菌侵入输导组织,木质部形成黄褐色。8月下旬后,在病部出现大小约0.63×0.36毫米扁平不整形的黑色菌核,为本病的重要标志。3.本病以为害黄麻成株期为主。从6月下旬开始渐次出现病株,高峯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沙壤土中,地温(5厘米)平均在28—30℃,每旬降雨量在70毫米左右可以诱致严重发病。在一定温度下,雨量多少关系于发病程度极重要。4.经接种证实,本病为真菌Papulospora sp.所致,在病组织及普通培养基上不见分生孢子。生长发育以25—30℃为最适。矿物营养在缺碳时生长最差,缺氮时生长无大影响,迅速形成大量菌核;如加入蛋白腖,菌丝不复变色(白色),菌核不能形成。钾及磷对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仅次于碳。5.含粘粒在10%以下的轻松土壤为最有利的发病环境。连作或轮作,对发病关系极为明显,多年连作地发病率较多年轮作或2—4年轮作地高7—53倍。6.笨麻主要是受不良环境影响的生理病态。在这种生长较衰弱的笨麻上最易遭病菌侵害而发生根腐病。所以笨麻中病株率极高,特别在病原菌大量积累的轮作地为甚。7.在接种或多年连作地上肥料施用不合理,可以导致发病而減产。油粕作为基肥有减轻发病的趋势,效果并不显著,但可视为对生物防治的一种启发。8.病组织中的菌核,在10及20厘米深度砂壤土,历时15个月以后,粘壤土11个月以后,即失去生活力;而放置土面的,在3年测定中仍具生活力。9.以人工接种法测定本病原菌对浙江省麻区主要作物寄主范围的结果,除黄麻圆果种为最主要寄主外,黄麻长果种、花生、苜蓿、洋棉、中棉、蚕豆等均可以不同程度的被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黄麻长果种、花生、苜蓿等均可以被寄生而发病。10.严重病区或病地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深耕15厘米以上,同时清洁病地等措施都很必要,尤其在多肥(氮素30斤以上/亩,密植25,000株以上/亩)时更为重要。严重病地苜蓿必须在地温15℃以下即耕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