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料对冬小麦土壤水氮变化及其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6742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料对冬小麦土壤水氮变化及其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的影响

作者 公华锐  李静  马军花  侯瑞星  张旭博  欧阳竹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6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512.11  S154.3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酶活性  土壤水氮变化  秸秆还田  有机无机肥料  冬小麦 

文摘内容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对冬小麦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对土壤水氮环境、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试验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为基础,设置五个处理,分别为(1)单施化肥(TF),(2)70%化肥+普通有机肥(TM),(3)70%化肥+微生物有机肥(TE),(4)70%化肥+微生物促腐菌剂(TJ),(5)70%化肥+微生物有机肥+微生物促腐菌剂(TEJ)。观测冬小麦生长中的水氮条件,分析小麦收获后土壤环境因子、酶活性以及磷脂脂肪酸(PLFA)变化特征;采用RDA冗余分析,识别环境因子、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秸秆还田与不同施肥方式组合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相较施用化肥(TF),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有机肥(TE)显著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含水率(13.3%—20.5%);施用普通有机肥(TM)能够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NO-3-N)与铵态氮(NH+4-N)含量;且两者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氮(MBN)与可溶性氮(DON)含量以及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但对土壤中酸性磷酸酶(AP)、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无显著影响。各施肥组合中,TE处理PLFA总量最高(4733.1 ng/g),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TF处理。βG、CBH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MBN与DON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最为密切,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Moisture> NH+4-N> Avail-P> Temp>NO-3-N> pH>EC。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与微生物有机肥能合理调节土壤水氮环境,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有机肥(TE)效果最为显著。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