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1987—2008年额济纳绿洲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编号 zgly000160323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1987—2008年额济纳绿洲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作者 高冠龙  张小由  鱼腾飞  李小琴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母体文献 中国沙漠 

年卷期 2015年03期

年份 2015 

分类号 F301.24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土地覆被变化  驱动因素 

文摘内容 采用1987、1999年和2008年3期TM卫星数据,对额济纳绿洲2000年黑河分水前后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不同覆盖等级的面积变化来看,额济纳绿洲的主体是中植被覆盖区。1987—1999年额济纳绿洲的植被呈退化趋势。2000年黑河分水后至2008年,额济纳绿洲植被退化的趋势已得到缓解。(2)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来看,额济纳绿洲的主体是戈壁。1987—1999年额济纳绿洲植被退化,荒漠化趋势明显。2000年黑河分水后至2008年,植被有所恢复,退化趋势得到了遏制。(3)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有3类因素。第一主成分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说明过去的十几年额济纳绿洲的土地覆被变化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第二主成分与地表径流量、年降水量、年均风速有较大的相关,第三主成分与地下水埋深有较大的正相关,表明气候因素对额济纳绿洲的土地覆被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提出应对策略:(1)保证来自中上游的地表径流供给;(2)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3)增加技术支持,实现宏观调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