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编号 zgly000055839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张兴昌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8,28(8)

页码 3769-3778

年份 2008 

分类号 S152.75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陡坡地  多年生人工植被  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文摘内容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区35~45°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年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补偿恢复特征。结果表明: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极为严重,贫水年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2.0%,丰水年贮水量也仅占田间持水量的27.0%~43.3%;亏缺次序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油松〉荒坡〉杏〉枣〉农地。年际间同一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0cm以上土层内,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一生长季,各种植被0~12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系数都较大,但植被间差异较小;120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较小,但植被间差异较大。陡坡地多年生植被均有永久干层存在,但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因植物种类和生长年限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雨季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深度为1.0~1.4m,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贮水增量和补偿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植被丰水年的雨水补偿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贮水亏缺状况不能得到改善,土壤干化现象也不可能有所缓解。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