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红壤团聚体稳定性



编号 zgly000171545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红壤团聚体稳定性

作者 程谅  秦嘉惠  张利超  曹丹妮  郝好鑫  郭忠录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研究中心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4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2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Bissonnais法  根系性状 

文摘内容 土壤团聚体是影响土壤质量和抗侵蚀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植被恢复可以帮助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4种恢复种植5a的南方红壤区常用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植物(马尼拉、香根草、多花木蓝、紫穗槐)为研究对象,使用Le Bissonnais法对其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包括3种破坏试验:快速湿润(FW)、预湿润后扰动(WS)和慢速湿润(SW)。结果表明:草本植物(马尼拉、香根草)覆盖下的土壤相较于灌木(多花木蓝、紫穗槐)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以及更发达的根系,同时在3种破坏试验中,其团聚体稳定性在不同土层亦要显著高于灌木。有机质、容重、砂粒和根系等均对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其中0.5~2 mm粒径的细根系作用最为关键。FW试验中>0.25mm团聚体含量为50.45%~79.59%,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为0.39~1.21mm,皆要显著低于WS和SW试验,说明区域内土壤团聚体分解的主要机制是消散作用,FW是测定团聚体稳定性的较优方法。结果可为区域内团聚体稳定性研究以及植被恢复工作中的物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