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厦门港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的形态、生长及分子特征



编号 zgly000047935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厦门港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的形态、生长及分子特征

作者 顾海峰  孙军  邹迎麟  方琦  蓝东兆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和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6,26(4)

页码 1021-1027

年份 2006 

分类号 Q178 

关键词 厦门港  纤小裸甲藻  形态  生长  分子特征 

文摘内容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性的反S形。与模式种相比,这一株裸甲藻细胞核更靠上部,大部分细胞横沟都没有偏移。纤小裸甲藻在盐度为28时比生长率最大,达到0.42,随着盐度下降,比生长率也跟着下降,当盐度下降到16时,生长率为0.盐度范围在8~16时,超过80%的藻类能存活48h;当盐度低于4时,生长率和存活率都为0.24~27℃是纤小裸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比生长率超过0.50,当温度升到30℃时,生长率急剧下降到约0.35.毒素测定结果显示该株裸甲藻不含麻痹性贝毒和神经性贝毒。本株纤小裸甲藻大亚基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bp,与基因库中该种的一株相似种同源性超过99%.对18株裸甲藻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纤小裸甲藻和Karlodinium micrum的距离最近,通过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大致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Karlodinium属和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区分开来。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