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华南热带区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林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编号 zgly000068304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华南热带区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林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学科分类 220.20;森林培育学

作者 邹碧  王刚  杨富权  黄建星  吴启堂  庄萍  李志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年卷期 2010,18(4)

页码 343-349

年份 2010 

分类号 S714.7 

关键词 热带人工林  土壤持水量  水源涵养  小良生态站 

文摘内容 选择华南热带区小良试验站中光裸地、桉树林、阔叶混交林和村边次生林4种不同恢复阶段的植被类型, 测定不同层次的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等参数。结果表明: 光裸地土质结实, 容重在1.5gcm^-3以上; 种植桉树后如果长期人为去除地表枯落物, 其地表更为板结, 土壤持水能力极差。桉树林改造为阔叶混交林后, 0~40cm土层的容重均低于1-3gcm^-3, 土壤总孔隙度为46.1%~51.4%, 非毛管孔隙度15.0%~22.7%, 土壤持水能力明显优于光裸地和桉树林。混交林土壤0~40cm层次的最大蓄水量达到1892thm。, 比光裸地和桉树林分别多269thm^-2和418thm^-2。村边次生林土壤容重最低, 表层(0~10cm)仅1.07gcm^-3, 土壤总孔隙度为58%, 土壤最大持水量可达538gkg^-1, 均明显优于阔叶混交林。光裸地在26年间容重下降了27.7%, 但其容重仍较大, 阔叶混交林土壤由于系统功能的整体改善, 土壤也变得更疏松, 土壤持水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而桉树林土壤长期保持板结状态, 土壤持水能力变化不大。建立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的人工林可以显著增强地表水的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