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 zgly000164148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 戴银月  孙平生  康迪  邓健  任成杰  杨改河  韩新辉  付广军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华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8年08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718.5 

关键词 细根生物量  群落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文摘内容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变化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该区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大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关系。以8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柠条40 a、柠条30 a、柠条15 a、刺槐45 a、刺槐15 a、侧柏15 a、灌木混交(柠条与山杏1∶1混交)40 a及乔木混交(刺槐与侧柏1∶1混交)15 a,采用根钻法每隔10 cm采集0~30 cm土层细根。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大小表现为侧柏15 a>刺槐15 a>柠条15 a;随着林龄的增加,柠条和刺槐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P<0.05),柠条、刺槐从15 a到40和45 a分别增加了57.8%和41.0%;相似林龄混交林与纯林的细根生物量大小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基于RELATE的相关检验和Best模型的生物-环境分析,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r=0.303,P<0.01),尤其是土壤全氮与有机碳含量对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影响较大;而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植被群落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土壤碳、氮含量提高,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林细根生物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