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欧美杨对不同粒径氧化锌颗粒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



编号 zgly000156571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欧美杨对不同粒径氧化锌颗粒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

作者 张罡  安海龙  史军娜  刘超  田菊  郭惠红  夏新莉  尹伟伦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内蒙古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 

母体文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4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718.43 

关键词 欧美杨  PM2.5  氧化锌(ZnO)颗粒物  吸收  吸附  生理特性 

文摘内容 为揭示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效应,本研究首次采用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物模拟PM2.5等颗粒物在欧美杨DN-2叶片表面的沉降、附着和滞留过程,利用水洗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叶片表面和组织内的ZnO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叶表形貌进行观察和附着颗粒物数量统计,定量研究欧美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及其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30 nm(NPs)、100 nm(BPs)和1μm(MPs)的3种ZnO气溶胶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表面对MPs的吸附质量最大,高达653.03 mg/g,显著高于NPs。而通过Image J软件统计叶表面颗粒物的数量发现,NPs处理下叶面附着颗粒物数量最多,BPs次之,MPs最少,说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分布在叶片表面的数量越多,但其在叶面附着质量较低。此外,通过对植物叶表形貌观察发现,颗粒物对气孔和角质层产生了负面影响,气孔轮廓不清晰,角质层皱折不规则。在模拟颗粒物环境中,欧美杨对粒径小于1μm颗粒物均有一定量的吸收。与吸附质量不同,欧美杨叶片对NPs的吸收量显著高于BPs和MPs,在处理16 d后高达1.17 mg/g,分别是BPs和MPs的2.59和2.89倍,这表明粒径越小的颗粒物越容易被植物吸收进入体内。NPs、BPs和MPs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n)分别降低了22%、44%和19%,这是由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