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



编号 zgly000166988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

作者 宋丽萍  牛伊宁  罗珠珠  聂军  李腾飞  李玲玲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草业科学 

年卷期 2019年05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541.9  S152.7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草田轮作  水分利用效率  棵间蒸发  土壤干层恢复 

文摘内容 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著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