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辽西褐土和棕壤溅蚀效应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编号 zgly000171064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辽西褐土和棕壤溅蚀效应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作者 杜昕鹏  吕刚  傅昕阳  董亮  李叶鑫  汤家喜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元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母体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卷期 2020年03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坡耕地  溅蚀量  水稳性团聚体  分选特征  辽西低山丘陵区 

文摘内容 为了探究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溅蚀机理,选取褐土和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一定降雨能量下土壤溅蚀量与团聚体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褐土和棕壤不同方向溅蚀量以及净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对数递减关系。不同水平距离范围内,褐土下坡溅蚀总量是上坡溅蚀总量的4. 25倍,棕壤下坡溅蚀总量是上坡溅蚀总量的4. 85倍。褐土和棕壤水平距离为0~5 cm时溅蚀量和其他水平距离溅蚀量呈极显著差异。2)溅蚀对褐土和棕壤大团聚体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团聚体粒级为1 mm,当团聚体粒级> 1 mm时,棕壤的富集率明显大于褐土;当团聚体的粒级<1 mm时,褐土的团聚体富集率明显大于棕壤。3)褐土和棕壤在各水平距离范围均未出现> 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 0. 50~1. 00 mm水稳性团聚体和> 0. 25~0. 50 mm水稳性团聚体均出现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距离范围内,褐土相比棕壤> 0. 25~1. 00 mm粒级的团聚体,随水平距离的变化不管是增大幅度还是减小幅度,均表现为褐土大于棕壤。褐土和棕壤不同水平距离范围内各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1 mm,褐土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棕壤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逐渐减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