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5257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实验感染卵圆鲳鲹的刺激隐核虫GD1虫株皮层的超微结构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动物学报
年卷期
2006,52(2)
页码
396-405
年份
2006
分类号
S941.5
TS712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超微结构
卵圆鲳鲹
皮层
文摘内容
自网箱养殖的卵圆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分离了一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 制成电镜样品, 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研究表明: 刺激隐核虫的毛基体具有典型的9套三联微管系统。幼虫体部单毛基单元有如下特征: 单毛基单元结构, 具有稍分支的纤毛后微管束(Postciliary microtubular ribbon), 由3根微管组成, 起源于第3三联微管, 向后延伸至细胞表面。滋养体体部单毛基单元特征是具有分支的纤毛后微管束, 由3-6根微管组成, 起源于第9三联微管。毛基体的第4-7组三联微管处发出一条长而无分支重叠的动纤丝(KD), KD向右前方伸延到质膜脊的顶端。在横微管(T)左侧的第3三联微管处有一个横行支持物即横带, 由3根微管组成, 与来源于第3-4三联微管的横纤维(Tf)相连。刺激隐核虫的体部毛基单元具有一个独特特征: 即具有体部线带(N), 是一束平行排列的微管, 它们起源于邻接横微管和横纤维的致密板, 滋养体的体部线带相互重叠交错排列, 以此支撑细胞的横轴。滋养体期还有厚的表质层(Epiplasmic layer)。体部双毛基单元即为邻近口区的双毛基单元, 每一排动基列的前几个毛基单元都是双毛基单元, 极似口部毛基单元, 口部双毛基单元的后面有3-4个体部双毛基单元。幼虫和滋养体的体部双毛基单元均具有2个毛基体, 其结构模式相似。体部毛基单元的2个毛基体各长出1根纤毛, 毛基体与一个旁体囊(PS)相连, 其前面有动纤丝。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淡水小瓜虫以及相关种类的毛基单元和皮层结构差异, 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前口类(Prostomatea), 而不是膜口类(Hymenostomat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