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黑土修复区紫穗槐灌丛土壤修复效果及腐殖质特征



编号 zgly000174802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黑土修复区紫穗槐灌丛土壤修复效果及腐殖质特征

作者 董佳林  贺建虎  朱洪涛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母体文献 防护林科技 

年卷期 2023,(2)

页码 1-7

年份 2023 

分类号 S793.2  S714.7 

关键词 紫穗槐  黑土恢复  理化性质  腐殖质 

文摘内容 为探究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在黑土修复区的生态效益及灌丛内、外土壤腐殖质(Humic substance,HS)特征,对宾县典型黑土修复区种植1年、5年、7年、10年、16年的紫穗槐灌丛内、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CK)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腐殖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种植第16年时土壤三相比R值为25.16,显著优于自然恢复区的28.28,种植区灌丛内土壤整体优于灌丛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相比pH从8.00降低至6.27,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从20.84 g·kg^(-1)增加至62.60 g·kg^(-1),腐殖酸碳(total soil humic acid carbon,HAcC)从5.36 g·kg^(-1)增加至23.54 g·kg^(-1),腐殖质总碳(Humic substance carbon,HSC)从9.96 g·kg^(-1)增加至36.36 g·kg^(-1),灌丛内、外土壤差异显著,富集率为41.61%、55.56%和55.52%;该地区胡敏素碳(Humin carbon,Hu-C)占土壤腐殖质总碳的主要部分,灌丛内种植7年(Y7)及以上土壤胡敏酸碳含量、灌丛内种植5年(Y5)及以下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含量次之,灌丛外土壤除种植16年(Y16)外,富里酸碳含量均低于灌丛内含量;该地区5种种植年龄的有机碳、腐殖酸碳、腐殖质总碳与胡敏酸碳、土壤毛管孔隙度(SCP)、总孔隙度(STP)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碳与pH、土壤容重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证明,在黑土修复区的恢复中,可以通过适当施有机肥及向土壤中增添沙子等增加孔隙度的方式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以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