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



编号 zgly000039126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

学科分类 220.3020;森林昆虫学

作者 沈君辉  李平  刘光杰 

作者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5,16(6)

页码 1090-1094

年份 2005 

分类号 Q968.1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电子记录  取食行为  致害性  水稻 

文摘内容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 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 在2、4和6h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 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l)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RHT)上, 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l/RHT比值相对稳定, 将2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22(Wbph1)、ARC10239(ARC, Wbph2)、ADR52(Wbph3)、N’Diang Marie(ND, Wbph 5)上分泌的蜜露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且均显著低于在TN1上的; 在ARC和A13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显著地短于在TN1上的。长丰的白背飞虱种群在N22和ARC上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 在ADR52和ND上的蜜露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前2个品种上的蜜露量显著高于后2个品种, 在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22.3min·2h^-1)也显著地短于在ARC上的(49.8min·2h^-1)、浙江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没有发生致害性的变化, 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N22和ARC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有致害性变化的趋势, 电子记录技术为快速、准确检测白背飞虱种群致害性及监测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