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4147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我国伊犁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外来鱼类适生性
作者
刘春池
牛建功
张涛
刘鸿
蔡林钢
王丽
米乃瓦尔·木衣提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西北地区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2,42(7)
页码
2571-2581
年份
2022
分类号
S94
关键词
伊犁河
最大熵模型
土著鱼类
生态安全
文摘内容
2012—2019年,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6个断面开展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伊犁河流域现有鱼类共计29种,大多属于鲤形目。鱼类群落组成与20世纪末期相比发生了变化,银色裂腹鱼、短头鲃、银鲫、鲢、北方泥鳅在本研究中未出现,尤其是银色裂腹鱼,截至目前为止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均无捕获记录。历史研究中未见的乌鳢与大口鲇在本研究中有捕获。外来鱼类的出现率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对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显示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下游干流和上游支流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现阶段,我国伊犁河流域主要的优势种外来鱼类有鲤、■和鲫。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对鲤、■和鲫的适生区域进行预测,与鱼类资源调查获得的鱼类实际分布区对比,显示鲤和■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分布范围与预测结果是吻合的,而鲫在进入伊犁河流域之后开始向上游支流河段扩散。由于这几种外来鱼类在一开始引入的时候未采取管控措施,又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伊犁河流域的鱼类多样性较小,因此极易形成规模并扩散。外来鱼类的入侵,会对土著鱼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基于本论文研究结论,应当将已发生生态位漂变的鲫其作为重点关注种类,关注外来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深入研究外来鱼类的入侵机制和诱因;对上游支流河段的生境进行监测,关注气候和水文变化,尤其是土著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变化,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干扰;对伊犁河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关注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严格控制进出口贸易和增殖放流时夹带的外来鱼类。维护我国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