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凯掌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沙功能



编号 zgly000154893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凯掌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沙功能

作者 李华林  高华端  杨涛  高儒学  孙泉忠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4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157.43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  喀斯特  小流域  植被措施  减沙 

文摘内容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浅薄,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了揭示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减沙功能,在贵州省平坝县典型喀斯特区凯掌小流域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流域2010-2012年4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研究在水土保持林(柏树Cupressus funebris),经济林(茶树Camellia sinensis),坡耕地(玉米Zea mays)和撂荒草地4种不同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的产沙特性,探索不同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产沙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与经济林差异不显著(P=0.754>0.05),与坡耕地差异显著(P=0.022<0.05),与撂荒地差异显著(P=0.008<0.05);经济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P=0.046<0.05),撂荒地差异显著(P=0.003<0.05);坡耕地与撂荒地差异显著(P=0.000<0.05)。年平均产沙量最少为撂荒地29.57 g·a-1;最多为坡耕地1 436.59 g·a-1;水土保持林与经济林相差不大,分别为789.12 g·a-1和876.55 g·a-1。不同措施减沙功能排序为:撂荒地>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坡耕地。在喀斯特地区,撂荒地减沙功能最好,而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严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