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及其对坚果植物更新的潜在影响



编号 zgly000031472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及其对坚果植物更新的潜在影响

作者 肖治术  张知彬  王玉山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兽类学报 

年卷期 2003,23(4)

页码 312-321

年份 2003 

分类号 Q958.1 

关键词 啮齿动物  虫蛀种子  坚果植物  更新  壳斗科  象虫  都江堰 

文摘内容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2001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3种比例(I1: S=1: 1, I1: S=4: 1和I1: I2: S=1: 1: 1)供给啮齿动物4种壳斗科种子: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枹树(Q.serrat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3种坚果型(即饱满种子(S), 不含象虫的虫蛀种子(I1)和含象虫的虫蛀种子(I2)验证了啮齿动物能够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这一假说。结果表明, 在3种比例下4种坚果的虫蛀种子的消失速率均慢于饱满种子。即使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 啮齿动物显著地搬走了更多的饱满种子(67%~92%)。当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时, 虫蛀种子就地消耗和拒绝的比例降低, 搬走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并不拒绝虫蛀种子, 这可能与它们的可利用性(如象虫可以作为蛋白质的补充)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觅食行为有关。结果证实啮齿动物能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 从而有区别地搬走并贮藏更多的饱满种子, 消耗一部分可以利用的虫蛀种子(包括其内的象虫)。这样, 啮齿动物通过对饱满种子和虫蛀种子的鉴别和选择会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 从而对这些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产生影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