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039117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魏孝荣  郝明德  邵明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5,25(12)

页码 3196-3203

年份 2005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种植作物  微量元素  形态  有效性 

文摘内容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用连续浸提方法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形态分级, 研究了长期种植作物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组成及其在不同土壤组分问的分配特征, 探讨了种植系统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剖面分布除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全量有关外, 还与不同的种植系统有关。各种植系统有效锌和有效铜含量均低于休闲土壤, 有效锌以小麦连作和苜蓿连作降低最多, 有效铜以小麦连作和粮豆轮作降低最多。小麦连作系统40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休闲土壤接近, 40~100cm土层低于休闲土壤, 苜蓿连作和粮豆轮作整个剖面土壤有效锰含量均有所增加。各种植系统40cm以上土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均高于休闲土壤, 40~100cm土层土壤有效铁分布趋势相同, 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小麦连作低于休闲土壤, 粮豆轮作高于休闲土壤, 苜蓿连作与休闲相近, 这些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作物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锰素营养和铁素营养状况。苜蓿连作和小麦连作使锌和铁从矿物态向有机结合态转化, 增加了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的储备, 粮豆轮作系统各形态锌低于休闲土壤, 并且土壤中锌的总贮量有所减少; 各种植系统土壤氧化物结合态铁在耕层增加, 在古耕层降低, 这也表明种植作物可以活化深层土壤难溶态铁。长期种植作物使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降低, 粮豆轮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古耕层土壤各形态铜含量较休闲土壤有所增加。3种种植系统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且耕层土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锰高于古耕层, 氧化物结合态和矿物态锰含量低于古耕层。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