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MDC方法评价林下劣地碳氮提升对短期恢复措施的响应



编号 zgly000171547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MDC方法评价林下劣地碳氮提升对短期恢复措施的响应

作者 陈晓光  于寒青  刘文祥  李勇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农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4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714.7 

关键词 红壤侵蚀劣地  恢复措施  土壤有机碳  氮素  最小可检测变化 

文摘内容 为了评价林下侵蚀劣地碳氮提升对短期恢复管理措施的响应,选择基于最小可检测变化(minimum detectable change,MDC)设计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碱解氮(AN)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分层采样方法,用以消除林下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以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马尾松林下侵蚀劣地为对象,共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乔草+鱼鳞坑(FG)、乔灌+鱼鳞坑(FS)、乔灌草+鱼鳞坑(FGS)、乔草+小水平沟(FGP)、乔灌+小水平沟(FSP)、乔灌草+小水平沟(FGSP)。结果表明:试验进行1.5年后,各处理的总植被盖度较试验前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为7%~50%,其中草灌植被盖度增加尤为明显。基于MDC结果,除FG、FS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以检测到SOC的变化;除FG外,其余处理均可以检测到TN的变化,而所有处理均可以检测到AN的变化。与试验前相比,各恢复措施下SOC、TN和AN含量的增量分别为0.10~2.08 g/kg、0.02~0.13 g/kg和8.54~25.06 mg/kg。SOC、TN和AN的净增量百分数分别为34%~101%,35%~83%和14%~82%;SOC的净增量大小排序为FGSP>FG>FGP>FGS>FSP>FS;而TN的净增量表现为FS>FGS>FGSP>FGP>FSP>FG。小水平沟区组对SOC、TN和AN的增加明显高于鱼鳞坑区组。近地表草灌植被盖度是SOC、TN和AN提升的关键因素。本土先锋草灌植被与小水平沟复合配置措施是林下侵蚀劣地快速增碳固氮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