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8448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瘤状菇症状介绍与防治方法
作者
龙博
母体文献
农村实用技术
年卷期
2007,(5)
页码
32-32
年份
2007
分类号
S646.204
关键词
防治方法
子实体原基
生长前期
表面光滑
症状
栽培袋
金针菇
操作不当
文摘内容
金针菇菌瘤大多数在第一茬菇采收后, 第二茬菇未形成时出现。形成时从栽培袋内部出现菌瘤块, 逐步长大, 看上去小的如蚕豆, 大的如鸡蛋。菌瘤表面呈细小根瘤状颗粒, 每个颗粒表面光滑, 外形不规则, 大小不一。有单独一块, 也有几块连在一起。前期较硬, 后期一般在18℃以上时开始慢慢腐烂。生长前期不易发现, 中期露出培养基表面或把栽培袋胀起才能发现。形成瘤状菇的原因, 主要是在装袋或运输等环节中操作不当, 使一些栽培袋内部有空隙或裂缝。在空隙中培养基有充足的营养, 适宜的温、湿度, 子实体原基就在栽培袋内部的空隙中形成。由于空隙中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正常子实体的生长, 迫使子实体原基在空隙中再生, 越生越多、越大, 就形成了菌瘤块。金针菇菌瘤在生产过程中吸收大量的营养和水分, 而早期又不易被发现, 中期生产速度又快, 使栽培袋表面的健壮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 并逐步萎缩。即使能长出几根金针菇。生长也非常缓慢, 而且菇体瘦弱。出现菌瘤后, 无法再长出正常的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