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编号 zgly000057817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郝占庆  张健  李步杭  叶吉  王绪高  姚晓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8,32(2)

页码 251-261

年份 2008 

分类号 Q948.15  S756.4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长白山 

文摘内容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是该地区阔叶红松林经皆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阶段。参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50hm^2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一块5hm^2的次生杨桦林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对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丰富,共包括16科28属44种;区系特征明显,北温带成分占主要部分;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0101,不包括分枝的独立个体数为16565;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等分析来看,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uidiana)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它们的更新却非常差,随着演替的进展,这些先锋树种将逐渐走向衰亡;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如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紫椴(Tilia amurensis)等已经在次生杨桦林中占有了一定的比例,林下更新良好,逐渐进入林冠层并最终取代杨桦等成为该森林的优势种;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演替先锋树种和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其它的小乔木和灌木树种则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但与地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