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81508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桑黑枯型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学科分类
220.30;森林保护学
作者单位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母体文献
江苏蚕业
年卷期
2013(1)
页码
1-5
年份
2013
分类号
S888.71
关键词
桑树
桑黑枯型疫病
发病规律
防治适期
防治药剂
综合防治
文摘内容
桑黑枯型疫病是植物病原细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病害,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 病原生物的抗药性也发生了变化, 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通过研究分离了致病病原, 在证明其致病性的基础上, 筛选出了低防治成本高抑菌效价的抗菌素, 抑菌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 盐酸环丙沙星、盐酸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头孢塞呋。使用药剂的经济有效浓度为100mg/kg, 最低有效浓度为12.5mg/kg, 药剂问复配未见有增效作用。室外调查发现, 不同桑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在盐城地区推广的桑品种中以农桑8号抗病性最强, 湖桑32号、育151、特山一号抗病性一般, 以育7-11、792抗病性较差。在肥培管理方面以不施有机肥的田块发生重, 在土壤养分指标方面, 以速效磷、速效钾供应能力不强的田块发生重。试验还发现, 夏伐迟早、施肥品种、稀释药剂的水质、施药前是否摘除有病芽叶等措施均显著影响桑黑枯型疫病的综合防治效果。适时夏伐, 让桑树及时恢复生长, 化学防治前摘除有病芽叶, 用pH为中性的自来水或井水稀释防治药剂, 增施有机肥, 并配合施用P、K肥均能有效地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 提高防治效果。桑黑枯型疫病的化学防治防治适期是在发病初期, 以叶片上开始出现淡黄色小点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