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江口湿地三个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编号 zgly000047256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口湿地三个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作者 杨泽华  童春富  陆健健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6,27(4)

页码 411-418

年份 2006 

分类号 Q179.4  Q958.15 

关键词 盐沼  演替阶段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文摘内容 2001—2005年对长江口新生沙洲九段沙(上沙、中沙、下沙)盐沼演替序列不同阶段[盐渍藻类阶段(SA)、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藤草(Scirpus triqueter)阶段(MT)、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阶段(AA)]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密度及生物量都是MT〉AA〉SA。SA、AA优势种的生活型分别是底内型、穴居型; MT优势种的生活型是底上附着型和穴居型。不同沙洲相同盐沼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 盐渍藻类阶段的相似性最高; 不同演替阶段间差别明显, SA和AA间差别最大。不同盐沼演替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明显差异, 既反映了环境沿盐沼演替序列的梯度变化, 也体现了不同盐沼对底栖动物群落作用的差别, 同时也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盐沼演替阶段生境的适应。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