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CO2通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编号 zgly000048166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CO2通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张弥  施婷婷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母体文献 林业科学 

年卷期 2006,42(10)

页码 123-128

年份 2006 

分类号 S718.55 

关键词 CO2通量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  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文摘内容 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并将其长期地储存于生态系统中,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备受关注(方精云等, 2001; 于贵瑞等, 2001; 吴家兵等, 2003)。长白山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是东北亚典型的温带植被类型, 因具有较大的面积和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而成为森林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对象, 被列入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东北样带(周广胜等, 2003), 但源库关系、源汇强度等关键数据还不清楚, 特别是弄清昼夜循环和季节更替导致的CO2通量日季变化, 是分析其碳收支机理的基础, 由于观测方法的历史局限, 生态系统尺度的相关研究很难见到。以往有关研究主要观测森林生态系统的某个组分的CO2通量, 如森林土壤(蒋高明等, 1997; 刘绍辉等, 1998; 易志刚等, 2003)、植物体或叶片(李意德等, 1997; 曾小平等, 2000)、树干(Wang et al., 2003)等, 或采用间接计算(方精云, 1999)及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方法(陈步峰等, 2001)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的CO2通量计算, 但观测时间较短。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