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25413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我国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中心防疫站
母体文献
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
2001,14(2)
页码
73-74
年份
2001
分类号
R513
关键词
蜱传斑点热
分子流行病学
调查
研究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外膜蛋白A
文摘内容
目的 进一步了解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的多样性, 发现可能存在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潜在媒介和动物宿主。方法 建立了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0kDa rOmpA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鉴定方法, 并用此方法检测了采用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蜱、动物和人血液标本。对扩增于越原血蜱、森林革蜱和FNH97未鉴定菌株的PCR产物采用PHYLIP软件包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 为了寻找特异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检测方法, 建立了针对四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半巢式PCR方法, 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标本进行了分类检测。结果 采用190kDa rOmpA.701/70p引物可以从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6株扩增出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小蛛立克次体除外)。并从采自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多种蜱及野生动物、人血液标本中扩增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其中越原血蜱、卵形硬蜱、中华硬蜱、豪猪血蜱、森林革蜱、野鼠血块和人群血块的阳性率分别为15.69%、56.94%、8.70%、7.70%、43.56%、82.51%和0.98%。对来自越原血蜱和森林革蜱以及FNH97菌株的斑点热立克次体190kDa外膜蛋白A630bp左右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越原血蜱立克次体(福建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日本立克次体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89%); 内蒙古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扇头蜱立克次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7%), 测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最高(95%)。遗传发育分析, 这两种立克次体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均为同一个分支。序列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位点也显示了对应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康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以及内蒙古立克次体(HA-91)差别较大。提示, 这两种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可能是我国尚未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用初步分类引物对蜱标本、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显示, 以“福建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越原血蜱阳性率为8.49%, 卵形硬蜱阳性率为20.83%, 中华硬蜱阳性率为4.35%, 豪猪血蜱为阴性; 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卵形硬蜱阳性率24.39%, 越原血蜱阳性率为5.56%, 中华硬蜱和豪猪血蜱均为阴性。以内蒙革蜱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森林革蜱阳性率为43.56%。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 在以下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 越原血蜱、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是福建南方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的媒介或潜在媒介, 其中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为我国首次证实的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 福建的越原血蜱和内蒙古的森林革蜱分别携带一种未知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并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近缘; 取自斑点热立克次体rOmpA基因的引物用于PCR, 作为一种快速简便手段可直接用于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分类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可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多个成员及其自然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