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绿意葱茏。
从“三北”工程攻坚克难,到林长制全面见效,再到集体林改深化推进,山西林草系统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大胆创新,勇于破局,将高质量发展的答卷镌刻在三晋大地上,为美丽山西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落实决策部署
“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山西坚决扛起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统筹谋划动员、科学布局实施、集中力量攻坚,“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690万亩、种草改良157万亩,国土绿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统筹谋划、政策牵引。省级总林长签发2024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加强“三北”工程建设的令》,省委召开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暨“三北”工程推进会,省政府召开全省国土绿化暨“三北”工程攻坚战现场推进会;2024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
科学布局、联防联治。山西省统筹部署防沙治沙成效巩固战、太行山吕梁山增绿提质阵地战、增强生态功能整体战、提升产业效益持久战,推动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围绕晋西北、太行山、吕梁山系统谋划布局,储备39个“三北”工程重点项目,争取中央资金,计划实施林草综合治理任务782万亩。
要素保障、服务指导。统筹推进省级保障性苗圃建设,开展种苗质量抽查、“双随机”抽查、林木种苗执法检查,举办“三北”工程项目林草种苗供需对接会,实施“三北”工程林草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跟踪指导。
部门协同、巩固成果。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林牧矛盾问题,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推进“三北”工程区林牧业协调发展行动方案》。下一步,将协同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统筹推进林牧分区发展、畜牧业转型升级、管护执法等工作,切实巩固绿化成果。
培训宣传、凝聚合力。围绕国土绿化暨“三北”工程政策与技术、国有林场工作、草原保护修复等主题开展培训,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介绍“三北”工程,举办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宣传,开展媒体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宣传“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筑牢生态根基
林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
保持“表里山河得之天成、失之难复”的警醒,山西不断夯实林长制引领的职责体系,构建全方位监管的森林资源保护格局,创建标准化审批的服务窗口,守护林草资源安全,厚植美丽山西生态根基。
——以“三加力”促进“林长治”,书写资源保护的新篇章。加力牵引带动,推动发布2个省总林长令,筹备召开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暨“三北”工程推进会议,省级林长巡林8次,以省林长办名义下发指导性文件8个;推进法治建设,积极争取将《山西省林长制条例》纳入2025年立法计划项目,为依法推行林长制奠定法治基础。加强部门联动,对接省委组织部开展市县两级林长专题培训,联合省财政厅连续两年安排资金激励成效明显的5县5乡,合力推动林长制工作行稳致远。
——以“三聚焦”提升“含绿量”,擘画资源管理的新蓝图。聚焦资源本底,组建120余人的省级技术专班,如期完成全省林地、草地、湿地和荒漠样地调查任务;聚焦林草保护,与国家林草局驻北京专员办共同启动全省打击毁林毁草“百日攻坚”行动,分3批向各地推送76起重点案件线索并开展督导盯办;聚焦森林质量,开发森林抚育调查App,构建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2024年,全省共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70余万亩。
——以“三强化”支撑“高质量”,跑出涉林审批的加速度。强化标准运行,对权限范围内28个行政许可事项实现6个标准化运行,2024年共完成行政许可事项审核审批1249项,其中一日办结率达16%;强化要素保障,下达2024—2025年市级林地定额,助力地方统筹推进涉林项目布局,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保障古贤水利枢纽、“一泓清水入黄河”等国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强化监督管理,依托“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对2023年使用林地、草原和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检查,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全流程监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突破
2024年4月,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省林草局联合相关厅局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指导市、县扎实推进深化集体林改工作。
围绕改革任务,全面掀起改革热潮。出台第2号省总林长令《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指导全省11个市、117个县(市、区)全部出台总林长令,各市县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包联机制,形成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林长令新闻通气会解读相关内容,总结提炼改革亮点。在中央、省级等主流媒体宣传经验做法,营造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
推进林权登记,落实林农权益保障。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做好林权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路径,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遗留问题,推进群众关心关注的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严格确权程序,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纠纷调处,推进三权分置,保障了林农自主经营、林地规范流转,保护了农民流转性、补偿性收入等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省新发放林权类不动产证12317本。
聚焦林改“四问”,完善配套制度体系。与临汾市、省供销社、省文旅集团、山西农业大学签署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森林旅游康养、科技支撑服务共4个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印发《国有林场“百场带千村”行动方案》《山西省生态护林员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等5个配套政策文件,形成“1+1+4+5”制度体系。目前,全省226个国有林场已结对1015个村社,带动群众6万人,实现增收2亿多元;通过选、培、管、建等手段,生态护林员履职尽责能力进一步提升;128名国省乡土专家联系1280户经营主体,累计在基层开展技术培训200余次;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由8个试点县扩大为24个县,将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提高到1200元,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780亿元的风险保障。
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改革落地。梳理出推进改革任务的十大行动、九大机制、102条实施路径,通过明确年度重点工作、邀请国家级专家排忧解惑、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指导等多种方式,指导3个先行市和27个试点县先行先试。截至目前,3个先行市通过开展集体林改使从事林业人员达17万余人,实现林草产值172.43亿元;全省林草产值达707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27个试点县勇于探索,破解发展瓶颈,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落实机制,让集体林改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和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