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7:16:07 星期一

数据资源: 世界林业动态

2024年林木种质资源领域论文分析



编号 sjly202500009

日期 20250218

标题 2024年林木种质资源领域论文分析

年份 2025 

页码 17

学科分类 220.65;林业经济学

国别/机构 全球 

作者 王姣姣 

关键词 林木种质资源  林业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主要内容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24年全球林木种质资源领域的高质量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优势和短板,旨在为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期刊范围限定于中科院一区期刊,文献类别限定于“article”和“review”,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于2024年,检索时间为2025年1月。检索式如下:
      1)标题/摘要=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全球树木库中全部树木属拉丁名(共4131个属拉丁名)or bamboo;或
      2)标题/摘要=(forest* or grass*) and (germplasm or breed* or reproduction or propagation or regeneration or hybrid* or transgen* or genetic* or genom* or CRISPR or gene)。
      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洗、人工剔除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文所指的“林木”包括全球树木库中涵盖的所有树木属种。
      1.全球林木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在中科院一区期刊中,2024年全球林木种质资源领域共发表了930篇论文(图1),其中中国发表了577篇,占全球总量的62%,国外发表了353篇,占38%(注:论文数量以第一发文机构所属国家统计)。
      
      2.中国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在中国发表的577篇论文中,419篇为独立研究成果,158篇为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合作研究占比27%。中国不仅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中国研究最多的植物属种依次是:苹果属、茶树属、柑橘属、杨树属、梨属、桃属、竹属、葡萄属、松属、荔枝属。对中国发表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发现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杨属、柑橘属、系统发育基因组学、转录调控和茶树等。结合文献内容发现中国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以下方面:1)杨树的耐旱机制、基因组与泛基因组学、激素信号传导对生长的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对木材形成的调控、环境响应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表观遗传调控、光周期控制等。2)柑橘的基因表达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环境适应性、繁殖机制、抗病性与免疫反应等。3)利用基因组技术和丰富数据集,研究植物类群的起源、分化、迁移路径及进化机制,强调基因流、杂交、网状进化和生物地理因素对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影响。4)探索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代谢物积累与信号传导、细胞壁与纤维发育、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方面的调控作用。5)茶树在环境胁迫响应、代谢调控、遗传多样性维持及营养物质吸收中的复杂分子机制。
      
      3.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是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的中坚力量。美国发表了92篇论文,其中合作研究占比35.8%;澳大利亚发表了25篇(其中合作研究占比56.0%),德国和法国各发表了22篇(其中合作研究占比分别为81.8%和68.2%),其次是加拿大、巴西、西班牙、日本等。国外研究最多的植物属种依次是:松属、杨树属、云杉属、桉树属、橡树属、柑橘属、苹果属、葡萄属、山毛榉属、竹属。对国外发表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发现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气候变化、干旱、系统发育、区域适应、抗旱性、杨属、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物种形成等。结合文献内容发现国外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以下方面:1)揭示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复杂响应、适应机制,包括生理和生态适应、遗传和进化机制等;2)从分子、生理、生态和进化的多个层面,揭示林木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机制、响应策略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通过系统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历史;探讨基因流、杂交对物种分化和进化的影响。
      
      4.国内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的对比分析
      中国在林木种质资源领域的论文数量处于领先地位,但国际合作相对较少,整体上以独立研究为主。国外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国际合作更为广泛,特别是欧洲国家之间。中国和国外在林木种质资源研究上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环境适应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然而,中国的研究更注重经济价值和农业应用,而国外的研究则更注重生态适应性和进化机制,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此外,国外在基因编辑技术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王姣姣)

资料来源 林业知识产权动态2025年第1期 

PDF文件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