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蓝莓采后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研究



编号 zgly000152368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蓝莓采后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研究

作者 戴启东  李广旭  杨华  张广仁  姜树成 

作者单位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大连东马屯果业有限公司 

母体文献 果树学报 

年卷期 2016年10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436.639 

关键词 蓝莓  采后病害  病原鉴定  发生规律 

文摘内容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