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4273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应用脂肪酸组成研究热带东太平洋同域中上层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2,42(13)
页码
5295-5302
年份
2022
分类号
Q95
关键词
中上层鲨鱼
脂肪酸
摄食生态
同域共存
资源分配
文摘内容
物种对食物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即营养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先决条件之一,对种间营养生态位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域分布物种的共存机制。脂肪酸组成可反映生物较长时间尺度的摄食信息,对探讨物种间营养生态位分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热带东太平洋主要栖息有8种大型中上层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和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通过比较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种间食性差异,营养关系及营养生态位分化。结果表明,尖吻鲭鲨营养级相对较高,大青鲨相对较低。3种鼠鲨与5种真鲨存在食性差异或栖息地隔离。浅海长尾鲨与大眼长尾鲨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存在激烈的资源竞争。大青鲨与镰状真鲨生态位宽度较大,表征其对环境的可塑性较强;尖吻鲭鲨和路氏双髻鲨生态位宽度较小,表现为其食性的特化。本研究解释了脂肪酸组成分析在鲨鱼摄食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对分析大洋性鲨鱼的营养生态位分化,资源分配方式及同域共存机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