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45953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

作者 刘伟  门丽娜  刘新民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3年15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S186 

关键词 粪金龟子  群落特征  功能群  退耕还草  农牧交错带 

文摘内容 2006年5—9月,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以农田为对照,选择内蒙古武川县不同农田退耕管理方式为研究样地,分析了农田退耕后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以为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生态效应的评价和完善提供依据。共捕获粪金龟子21671头,隶属于3科5属25种。优势种为直蜉金龟(Aphodius rectus)和蜉金龟属(Aphodius sp.7),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59.34%和11.71%。几种退耕管理方式都导致粪金龟子群落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多度提高,且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粪金龟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种数以及不同功能群和主要种的个体数与退耕年限、平均草高和植物群落盖度的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由于长期农业耕作以及缺少大型食草动物和较大面积放牧草地,研究地区的粪金龟子群落组成以功能群Ⅱ和Ⅲ为主,功能群Ⅰ的多度和物种丰度较低。可以认为,在研究地区以农田景观为主要基质的区域,采取多样化的农田退耕管理方式,提高了生境的空间异质性,在减少人为耕作活动对粪金龟子影响的基础上,对粪金龟子物种丰度和多度的维持起到了促进作用。农田退耕、保留适当面积放牧草地或适当数量大型放牧家畜将有利于功能群Ⅰ物种丰度和多度的提高,有益于粪金龟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整体生态功能的维持。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