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



编号 zgly000048429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黄长江  王超  董巧香  林小苹 

作者单位 浙江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汕头大学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7,27(1)

页码 142-151

年份 2007 

分类号 Q145  Q178.532 

关键词 柘林湾  中肋骨条藻  种群动力学  赤潮 

文摘内容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 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cells/dm^3, 总均值为3.3×10^5cells/dm^3, 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 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 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 种群密度大于10^6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 大于10^7cells/dm。则有4份。以大于10^6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 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 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 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 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 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 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 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